百姓共同关注网 > 法治在线 >

法治在线

NEWS

宋才发教授访谈: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

作者:wf0101发布时间:2021-09-06 07:17

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王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进一步吃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中宏观察家宋才发教授接受了中国新闻网、中宏网等媒体记者的采访,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中宏观察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宋才发教授访谈: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请您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宋才发:

我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五个认同”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民族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又通过文化认同最终呈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相比较,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一种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词和核心要义。只有筑牢人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思想根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水到渠成。中华文化认同说到底是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要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突出和彰显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功能。少年强,则民族强、则国家强。必须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培养青少年儿童的中华民族成员意识,从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抓起,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共同作用,让青少年儿童首先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不要让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

第二,民族大团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最能体现国家制度、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制度性规定。公平、正义、平等是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各级地方干部要牢固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思想理念,只有自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56个民族才能拧成一股绳。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基于个体、民族片面认知上的主观主义,正确认识个体、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机关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从创建社会氛围、铸牢思想根基、创设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尤其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各民族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该民族的个体抑或群体,依托民族文化、民族血脉等形成的整体性认知之后所产生的归属感。它的历史价值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民族群体的团结进步,为该群体的繁荣昌盛和辉煌历史不断地注入活力。新时代开展民族大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在保护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缩短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和概率距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外显向内隐的转变。

第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路径。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所产生的一种崇敬心态和个人情感,它以深厚的文化认同为背景,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之基,构成国家恒久不衰的凝聚力和软实力。为解决公民国家认同和民族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标志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制度。这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和工作制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化。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尊重各民族保存、传承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权利,进而实现增进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各民族群众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中,全方位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认同,彰显了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和历史发展进步的潮流。

第四,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致使各民族所处的区位、拥有的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有些民族地区就属于资源贫瘠的、生产力落后的贫困区域。如果任由这种资源不公、贫富悬殊的自然状况继续下去,势必会造成民族间的矛盾冲突乃至毁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各族人民所共享,每个民族、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执政党把独立自主地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优先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同苏联的关系破裂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自此中国才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和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发展道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国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遏制阻挠中国和平崛起,极力破坏中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延续文化基因,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靠14亿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去实现。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所谓用“国家建设”来取代“民族建设”的问题,科学地把“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揉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相伴而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办法。

百姓共同关注网 版权所有